想要在紛擾世界里求得清靜一隅,唯有學會為生活做減法,為思想做加法。
不知道你發現沒有,人到了一定年紀,就會越來越喜歡獨處。
年少時總擔心自己不合群,害怕被貼上“孤僻”的標簽,于是為了合群而合群,馬不停蹄地去趕赴一場又一場熱鬧和繁華。
如今卻發現:世界是自己的,與其他人毫無關系。相比費盡心思擠進不適合自己的圈子,一個人獨處反而更舒服。忙時專心工作,閑時靜讀一本書,不用周旋于別人的情緒,也不用刻意判斷他人的心思,遠離喧囂紛雜的世界,回歸一個真實的自己。
縱觀歷史,我們發現越是能樂享獨處的人,成績越是優秀。
美國作家梭羅曾用兩年的時間隱居瓦爾登湖畔,在與世隔絕的條件下寫出了傳世經典《瓦爾登湖》;
村上春樹每天有兩個小時不與人交談,無論是跑步還是寫作,在一個人安靜思考的時間里,他總能有豐富的靈感;
愛因斯坦認為,對于一位需要冥思苦想的物理學家來說,像燈塔管理員這種安靜的工作環境最為理想。
反觀那些追求合群的人,看似生活熱鬧非常,實際卻沒有時間提升自我。他們所謂的“朋友”很多,但在真正需要幫忙時,卻很少會有人伸出援助之手。
成年人的社交,本質上其實是一場等價交換。唯有靜下心來,正視自己、提升自己,才能獲得社交的重要籌碼。否則便將活成慣于取悅他人的烏合之眾,在碌碌無為中度過一生。
獨處,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。樂享獨處的人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%的事情對于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?;蛟S人際關系能讓我們更豐富,社會成就能讓我們更滿足,但是一個人能感受到的某些最深刻、最治愈的心理體驗都發生在內心深處。只有學會獨處的人,才不會被外界的風吹草動打擾,才能沉下心來和自己對話,創造出真正的價值。